娄文雪1,蒋平平1,张萍波1,包燕敏2,夏嘉良2,邓健能3
(1.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江苏,苏州215321;3.南通海珥玛植物油脂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利用壳聚糖(CS)氧化解聚后的低分子量壳聚糖(LCS)制备改性水性聚氨酯(WPU)。LCS与聚氨酯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亲水性、抗菌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当LCS添加量为0.5%时,粒径分布结果表明,乳液中的LCS与聚氨酯相容,而且分散均匀。与未改性的WPU相比,壳聚糖聚氨酯的拉伸应力由13.3MPa提升至17.6MPa,T10%由254.3℃提高至269.6℃,水接触角由76.6°降低至58.8°。此外,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其抗菌效率可达90%。最后MTT方法用于验证聚氨酯复合膜的体外细胞毒性。当培养液中样品浓度增大至0.25mg/mL时,WPU-LCS-0.5的细胞存活率仍可达70%以上。添加壳聚糖后,壳聚糖聚氨酯的体外细胞毒性显著降低,生物相容性较好。
关键词:氧化壳聚糖;水性聚氨酯;氢键;抗菌;生物相容性
引言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性聚氨酯(WPU)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水性油墨[1]、表面施胶剂[2]、防腐涂料[3]、生物医药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应用的多样性要求提升WPU的性能需对其进行改性,使其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因此,研究人员研究了提升WPU的抗菌活性。近年,壳聚糖的抗菌涂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壳聚糖(CS)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β-1,4-糖苷键连接N-乙酰-D-氨基 葡萄糖和D-氨基 葡萄糖单元组成[6-7],来源广泛,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抗菌性,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组织工程[9]、生物医药领域。
近年来,已较多的文献报道了壳聚糖制备WPU的方法与相关性能。例如,Arevalo等[11]研究聚氨酯与壳聚糖混合后的性能和形貌变化,发现,得到的PU兼具抗菌活性和低细胞毒性;Atef等[12]将壳聚糖改性WPU应用于腈纶织物,具有抗菌活性。Liu等[13]制备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SGH),CSGH作为封闭剂和交联剂制得CSGH-WPU复合涂层,抑菌率达到80%,细胞相容性较好。
文章通过氧化解聚改变CS的结构[14-15],得到低分子量壳聚糖(LCS),并且,将LCS分散到WPU中。利用XRD、FTIR测定LCS的结构,壳聚糖改性的水性聚氨酯(LCS-WPU)进行FTIR、粒度分析、TGA、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吸水率测试,同时,研究其抗菌活性与体外细胞毒性。该研究为合成生物医学用途的WPU提供一种简单制备方法,可应用于涂料、粘合剂、油墨等领域。
1实验
1实验部分
1.1主要原料
过氧化氢(H2O2):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壳聚糖(脱乙酰度>95%,Mn=40000):分析纯,阿拉丁(上海)有限公司;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Mn=2000):分析纯,阿拉丁(上海)有限公司;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辛酸亚锡: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基吡咯烷酮(NMP):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三乙胺(TEA):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乙二胺(EDA):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辛酸亚锡: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丙酮: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氯化钠:分析纯,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肉汤琼脂培养基:生化试剂,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酵母:生化试剂,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主要仪器及设备
旋转蒸发仪:R-1001-VN,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Nicolet6700,美国赛墨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X射线衍射仪(XRD):BrukerD8,德国布鲁克AXS有限公司;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ZetaPALS,美国布鲁克海文公司;
热失重分析仪(TGA):TGA/1100SF,瑞士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双立柱台式试验系统:5967X,美国ITW公司;
光学接触角测量仪:OCA40,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
冷冻干燥机:FD-1A-50,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高压蒸汽灭菌锅:SX-300/500/700,日本TOMYDigitalBiology;
超净工作台:VS-840K,素净集团安泰公司;
生化培养箱:BSP-150,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
酶标仪:Mk3-Thermolabsystems,美国赛墨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1.3样品制备
过氧化氢解聚制备低分子量壳聚糖[16-17]。将1.50g壳聚糖(CS)加入60mL10%过氧化氢(H2O2)稀溶液中,室温搅拌24h,然后,用丙酮洗涤,在8500r/min的转速下离心。最后,冷冻干燥,得到低分子量壳聚糖(LCS)。
LCS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18]。将真空干燥后的IPDI(2.22g)和PTMG-2000(6.42g)添加到有氮气保护的三口烧瓶中,并且,加入5~10mL丙酮作为反应溶剂。以600r/min的转速在80℃条件下反应1h后,溶于NMP(0.92g)的DMPA(0.46g)以及2滴辛酸亚锡作为催化剂加入到反应器中。添加5mL丙酮调节体系黏度,继续反应3h。温度降低至50℃后,加入成盐剂TEA(0.35g)反应50min。然后,将反应器置于0~5℃的冰水浴中,转速设置为1800~1900r/min。将EDA(0.20g)和超声分散均匀的LCS水溶液倒入反应器中45min,使异氰酸根基团完全反应。用旋转蒸发仪除去丙酮,得到壳聚糖改性的WPU乳液。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LCS溶液是质量分数为0、0.25%、0.5%、0.6%的LCS溶于水中,获得的不同产品依次命名为WPU、LCS-WPU-0.25、LCS-WPU-0.5和LCS-WPU-0.6。
取10~13mL制备的LCS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复合乳液,浇铸在聚四氟乙烯板上。将模具在室温下放置24h直至液面不流动,然后,将其转移至50℃的干燥箱中,得到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
1.4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FTIR分析:采用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辨率为4cm-1,扫描范围为550~3900cm-1,扫描32次。XRD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CS、LCS进行分析,扫描范围为0~80°。
粒径测试:使用纳米粒度分析仪对稀释至0.1%的WPU乳液进行测定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测试温度为25℃,激光散射角为90°。
TGA分析:在氮气气氛下以50mL/min的流速将聚氨酯膜从25℃加热至600℃,升温速率为20℃/min。
力学性能测试:按照国家标准QB/T2415—1998,聚氨酯膜被切割成哑铃状,测试温度为25℃,在双柱台式试验系统中,以20mm/min的拉伸速率测试。实验结果取3次实验平均值。
接触角测试:使用型号为OCA40的光学接触角仪器测量聚氨酯膜的水接触角。
吸水率测试:将一个长宽为1cm的正方形聚氨酯膜浸入温度为25℃的去离子水中。每隔1h,取出样品,用无绒布擦干并称重。对同一样品计算3次实验的算术平均值,如式(1)所示,得出实验结果。
式中:m0为原聚氨酯膜的质量;m1为吸水后聚氨酯膜的质量。
抗菌活性测定:通过抑菌圈实验确定壳聚糖聚氨酯膜的抗菌活性。将活化菌液通过涂布棒均匀地涂抹在固体培养基板上,将WPU涂层制成直径为1cm的圆片,置于固体培养基的中心,在37℃恒温培养箱24h。然后,观察样品周围是否有细菌生长。WPU膜采用ISO22196塑料表面性能方法进行抗菌试验。体外细胞毒性测试:选择人正常肝细胞(LO2),采用3(4,5-二甲基-2-噻唑基)-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方法测试壳聚糖聚氨酯膜的体外细胞毒性。
2结果与讨论
2.1CS与LCS的XRD
图2为过氧化氢解聚CS的XRD图谱。由图2可知,CS有2种不同的晶态,分别为Ⅰ型和Ⅱ型,均属于单斜晶系[19]。Ⅰ型和Ⅱ型晶体正交,峰位分别为2θ=10°、2θ=20°。与纯CS的光谱相比,过氧化氢解聚后,LCS的峰强度降低,峰变窄,结晶度降低。因此,1,4-β-D-糖苷键和氢键的断裂后,LCS趋于无定形。
2.2LCS与壳聚糖聚氨酯膜的FTIR
FTIR如图3所示。3345cm-1处为—NH—和—OH的伸缩振动峰;2872cm-1处为—CH2—的伸缩振动峰;1585cm-1处为—NH—变形振动峰;1375cm-1为—CH3的变形振动峰;1014cm-1处是—CN的伸缩振动峰。这表明,CS的主链结构与LCS相同。由于发生了氧化反应,1,4-β-D-糖苷键及氢键断裂,LCS的光谱发生改变。LCS在3283cm-1处为氧化产生羧基、羟基的伸缩振动峰;1275~1575cm-1处为羰基的吸收峰。WPU以及LCS改性的WPU在2200~2300cm-1处均没有出现吸收峰,这表明,反应体系中异氰酸根已经完全反应。3322cm-1处为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的—NH—伸缩振动峰和LCS中—OH的伸缩振动峰;2938和2854cm-1处为—CH2—、—CH3的伸缩振动峰;1703cm-1处是—C==O的拉伸振动峰;1541cm-1处是—NH—的弯曲振动峰。除此以外,1243和1105cm-1处分别是—COC—和—CO的拉伸振动峰。虽然不同添加量的LCS的聚氨酯膜红外光谱相似,但是,当LCS的添加量为0.6%时,峰的强度增加,峰的位置发生偏移,这是由于,LCS与WPU之间产生了氢键作用[20]。
2.3LCS对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的影响
表1为壳聚糖聚氨酯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图4为壳聚糖聚氨酯复合分散体的粒度分布图。随LCS含量从0增大至0.6%,LCS-WPU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从37.7nm增大至57.1nm,粒径分布逐渐变宽。这是由于,当壳聚糖含量大于0.5%时,壳聚糖与聚氨酯链段的氢键作用增强[21],乳液中出现微量团聚,其粒径分布变宽。
2.4LCS对聚氨酯膜热性能的影响
表1为热失重10%、50%的热降解温度即T10%、T50%。图5为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的热重曲线。LCS在100℃之前的失重是由LCS中的残留水引起的。在150~350℃之间,该阶段的热失重是由于壳聚糖链的热分解。由图5可知,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可分为3个阶段[22],当温度小于275℃时,质量损失是低聚物的分解;当温度为275~326℃时,质量损失是硬段(氨基甲酸酯基团、脲键)分解以及复合膜中壳聚糖链的热分解;当温度为420℃时,质量下降是由于软段PTMG中醚键的热解。
由表1可知,当LCS含量为0.6%时,聚氨酯膜的T10%从254.3℃提升至276.6℃。壳聚糖提高了其初始分解温度;另外,壳聚糖与链段之间的氢键作用使链段运动较困难,复合膜需要更高的温度发生热解[23]。随着LCS含量的从0增大至0.6%,T50%先升高后降低。这是由于,LCS-WPU-0.6出现了壳聚糖团聚现象。当团聚的壳聚糖没有被聚氨酯网络完全覆盖包裹时,暴露的壳聚糖分解温度在326℃之前,导致LCS-WPU-0.6的T50%降低[24]。热重结果表明,均匀分散的壳聚糖使聚氨酯复合膜热稳定性提升。
2.5LCS对聚氨酯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图6可知,壳聚糖含量对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随LCS含量从0增大至0.5%,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的拉伸应力从13.3MPa增大至17.6MPa,断裂伸长率从1500.3%降低至1267.3%。这是由于,LCS与WPU链段的氢键作用提升了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的交联密度,阻碍了聚合物分子链运动。此外,在WPU中引入LCS增加了聚氨酯网络中的硬段含量,提高了壳聚糖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刚度。然而,对于LCS-WPU-0.6,复合膜的拉伸应力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下降至12.7MPa、1216.3%,壳聚糖团聚,复合膜表现出脆性行为主要是由于微相分离减少[25]。
2.6LCS对聚氨酯膜亲水性与吸水率的影响
静态水接触角反映了不同LCS含量的聚氨酯膜的表面润湿行为,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纯WPU接触角为76.6°,当WPU膜中掺杂LCS时,壳聚糖聚氨酯复合膜的接触角逐渐降低。所有样品的接触角均小于90°,这表明,LCS-WPU的所有复合膜表面均具有亲水性。壳聚糖中的亲水基团增强了复合膜的亲水性,水接触角减小[26]。图8为在水中浸泡定时间后的吸水率。所有样品的吸水率均随着浸泡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但是,含有LCS的样品增加得更快。与WPU相比,LCS-WPU复合膜的耐水性较差。随着LCS含量的增加,LCS产生的亲水基团逐渐增加,同时,LCS和WPU段之间的氢键增强。由图8可知,LCS中氢键引起的耐水性与亲水基团引起的亲水性相比较弱,水分子更容易破坏膜结构,因此,LCS-WPU复合膜吸水率较高。
2.7LCS对聚氨酯膜抗菌活性的影响
图9为WPU的抗菌活性。由图9可知,1号样品基本没有形成抑菌圈,2、3、4号样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形成的抑菌圈范围逐渐增大。WPU膜采用ISO22196塑料表面性能方法进行抗菌试验。R值越大,抗菌效率越高,RE表示大肠杆菌的R值,RS表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R值。与WPU相比,LCS-WPU-0.5和LCS-WPU-0.6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菌作用。这是由于,CS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破坏了细胞膜,并且,穿透细胞膜,遗传物质的合成受到了限制,蛋白质结构被破坏,最终抑制了细菌繁殖[27]。
2.8LCS对聚氨酯膜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采用MTT法测试LCS-WPU复合膜浓度对LO2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其体外细胞毒性。不同的样品制备为不同浓度的溶液,并且与培养液混合。对照组仅用培养液,24h后,观察LO2细胞增殖数,实验结果如图10所示。在4种浓度下,含有LCS-WPU-0.6的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WPU和LCS-WPU-0.5;当培养基中的样品浓度增加到0.25mg/mL时,LCSWPU-0.5和LCS-WPU-0.6的细胞存活率仍然保持在70%以上,与WPU相比较高。添加LCS后,提高了WPU的体外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较好[28]。
3结论
为提高壳聚糖与水性聚氨酯的相容性,采用氧化解聚后的低分子量壳聚糖(LCS)制备壳聚糖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FTIR、XRD结果表明,1,4-β-D-糖苷键和氢键的断裂后,LCS趋于无定形态,亲水基团增多。通过粒径测试、TGA、力学性能测试、水接触角、抗菌实验、体外细胞毒性等测试表明,LCS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与WPU相比,LCS-WPU-0.5乳液的平均粒径增大至57.1nm,粒径分布变宽;该复合膜拉伸应力从13.3MPa增大至17.6MPa;T10%从254.3℃提高至276.6℃;亲水性增强;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率均达90%以上。在0.25mg/mL的培养浓度下,细胞存活率仍能保持在70%。综上所述,LCS能均匀地分散在聚氨酯网络中,聚氨酯膜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来源:塑料第52卷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