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在钛白粉的COA指标上看到95.2、-0.5、2.7等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表示的L、a、b值
一、我们先探讨有关颜色的表征:
Lab的三维模型:
L:表示亮度值,黑白,也有说亮暗,+表示偏亮,-表示偏暗;
a、表示红绿相,+表示偏红,-表示偏绿;
b、表示黄蓝相,+表示偏黄,-表示偏蓝;通常B值越低底色相越蓝;
我上面说的都是相对值,单纯的L,A,B是值,用这三个数值可以在一个三维立体图中,的表示出一个颜色的点,用相对值就可以得出和基准点的差异来进行修正;
总色差ΔΕ =√(Δa2+Δb2+ΔL2)
客户能接受的色差范围,通常要求?E≦0.5;
0-0.5:可以忽略,肉眼难以辨认出;
0.5-1.0:很低,只有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勉强发现;
1.0-1.5:中等,高倍率输出时时常看到,中等镜头的表现;
≥1.5:严重,高倍率输出时非常明显,镜头表现糟糕。
颜色的三要素:
图中“HUE”为色调用“h”表示,“CHROMA”为色度用“C”表示。
“L”代表明度,“C”为色度,即色彩饱和程度,“h”为色调,即色彩的总体倾向。
“L”“C”“h”为颜色的三要素。
建立“L”“C”“h”的意义: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明度不仅决定物体照明程度,而且决定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彩度、鲜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颜色的鲜艳度取决于这一色相发射光的单一程度。
色调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有色物体表面反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值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是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zui准确的标准。
很多情况下我们一般使用(L、a 、b)颜色空间来描述颜色,但是在某些场合下,如亮度、饱和度不变,但是色调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使用L、c、h来描述颜色。
二、我们再回到钛白粉底色相的问题:
谈及钛白粉的应用性能时,经常会遇到一个名词,称为二氧化钛的着色底相,或底色,或底层色相,或灰漆色调,是二氧化钛颜料对有色漆之颜色的一种作用。底色通常被叙述为用三滤镜分光仪所测得的灰 色中蓝色调对红色调的反射比(底色= 蓝色调/ 红色 调),它是粒子大小、分数品质和颜料量的函数。
底色受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及其散射能力的大小影响十分明显,不同粒径的二氧化钛在不同波长下会呈现不同的色调。当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小于0.2 μm 时,它对可见光中的短波蓝光(400 nm)有较强的散射力,此时的二氧化钛就带有蓝色底相;而当二氧化钛的平均粒径在0.4μm 左右时,它对可见光中的长波红色光(700 nm)有较强的散射力,因而底相带有轻微的红相。
着色底相实际上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质量控制指标。就粒径控制方面来看,这项指标往往比粒度分布更具有粒径大小调整的实际指导意义,因粒度分布往往在取样代表性以及试样分散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
对于有些行业,特别是油墨、塑胶等行业,对钛白粉的着色底相要求更高,希望能够以深蓝色 底相为主。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蓝色底相的产品(如油墨或塑胶)相比较而言更白一些;二是蓝色底相的钛白粉的颗粒显然更细小一些,通常来说其遮盖力也就更高一些。
因此,在产品类型的设计中,着色底相在某些行业中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予以考虑。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的广钛技术中,有油墨专用牌号为505的钛白粉产品,虽然未明确着色底相的数值范围,但是对着色底相明确提出深蓝色底色的要求,同时因为该产品属于薄涂层类别,因此对分散后呈现出的遮盖力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底相的表征:
1、SCX 值
在灰色体系中的着色底相 :
SCX 标=(Z0-X0)-SCX 给
SCX 样=(Z-X)-SCX 标
2、灰色浆中的 b* 值
在灰色体系中,只要控制 L*a*b* 测色体系中的b*值相对稳定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基本可以达到相同的控制目的。
在钛白生产过程中,底相的影响因素:
1、水解过程:主要是粒径生成过程,对粒径的控制要兼顾色相与消色力两方面的因素,如果粒径小,底色相蓝,但在某些产品中会影响遮盖力指标;
总钛浓度、F 值、铁钛比、三价钛这几项指标越偏上限,沉降率就偏低,抽滤速度下降, 颗粒显然也偏细,落窑品就会偏蓝相 ;反之,落窑品就会偏黄相。
澄清度对于着色底相的影响也是显然的,不良的结晶中心是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对于钛白粉的生产而言,强化澄清度指标是必要的。
晶核数量是调整粒径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晶核数量越多,则落窑品也越易偏蓝色底相(即蓝相)。因此,对于自生晶种和外加晶种而言,都可以通过调节晶核数量来进行控制。
2、还与煅烧晶种、盐处理、煅烧强度、湿磨分级、有机处理剂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经常有客户特别是色母粒行业的客户会问到底色相的问题,叫帮忙寻找底色和面色不同要求的产品:
比如底色蓝、面色白;底色蓝、面色黄;底色黄、面色白;底色黄、面色白;这总的说来,还是在调色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